《心说》与“心学”别谈

《心说》与“心学”别谈​

《心说》与“心学”虽然在社会学的指向和功用上有所差异,前者讲的是问道,后者讲的是问学。然而,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心的属性作为向学问道的首要前提。他们都是阐述形而上的心的本体属性的学说,而绝非在研究心的构造。故而自然会引起人们把《心说》与“心学”放在一起从思想内涵上进行研读和比较。这里我们依稀发现,在期期可无言传之中仿佛存在着某种嬗递与联系。而这种联系,竟然不知道是历史的必然亦或是历史的偶然。本文试解其兴替之一斑。

地缘与人缘​

《心说》一文由宋末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著于江西贵溪上清龙虎山天师草堂,即如今的上清宫内。“心学”则是南宋陆九渊在江西贵溪上清镇应天山上聚众讲学,于象山精舍首创。因应天山山形如象,故改其名称之为象山,自号象山翁,世称陆象山。《心说》与“心学”的诞生地都在今天的贵溪上清镇的区划内,两地相距仅数公里。此为地缘之一。

从时间上看,张继先生于1092年卒于1128年,而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2年。也就是说陆九渊无论是怎样的名儒,已故去的张继先也无法受教于陆氏。而作为晚辈的陆九渊能否对先辈张继先的学术文章有所耳闻,并受其影响,此则有说。因为龙虎山在兹,大上清宫在兹,天师府在兹,张天师家传在兹,当然应天山上的象山精舍也在兹。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继先。张继先,字闻嘉,号翛然子。少聪颖,9岁承袭天师教法,序列天师第三十代。宋徽宗时先后4次奉诏入朝,奏答策问,深得崇信道教的徽宗赏识,赐号虚靖先生,后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并赐缗钱派江东漕臣于龙虎山划地大力兴建龙虎山上清观,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恩准由观升之为宫,名之为“上清正一宫”。徽宗尝问:“修丹之事若何?”张答:“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不悟的徽宗仍迷恋方术,崇信热衷方术的道士林灵素。林亦曾书诏张继先。张非但不为所动,反而致信劝其自重,并明言:“飘笠无情,云烟奚取。金门红雾,漫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宋徽宗曾下诏于京东建下院供张继先起居,并赐额“崇道”。张继先志在清虚冲淡,固辞以归。后他在《还山》一诗中写道:“长年京国甚羁囚,丘壑归来始自由。流水有声如共语,闲云无迹可同游。猿依松影看丹灶,鹤与芦花入钓舟。如此栖迟良不恶,红尘何事辱呜驺。”诗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官场奉迎拜谒的厌恶。作为道门的领袖,他力主“法即是心,心外无法”。他说“妄念纷纷且失真,符图诀咒费精神。”著有《明真破妄章颂》,尤以《心说》为著。《全宋诗》录其诗作52首。靖康二年(1127)应宋钦宗亟诏入阙,行至泗州天庆观(今江苏宿迁),遂卒,逝前以印剑付其叔张朝英,并示其为三十一代天师。时年36岁。而此时正值开封破城,徽、钦二帝去国之日。

陆九渊,江西金溪青田人,虽说两人在时间上相隔数十年,然在地理位置上,用陆九渊的话说:“贵溪、安仁(今为余江)、金溪三邑最为比邻。”人们往来、通婚、交友、向学,习以为常。如《留侯天师世家宗谱》中就记载了28代天师的孙子张仲英娶陆氏女为妻,并生育五子。陆家与张家,当有亲戚关系。其实陆九渊自己的表姐就嫁给天师后裔张琬。当83岁的张琬去世时,陆九渊亲自为之写了《张公墓志》。文中记述了表姐夫的行状,还特别交代了“子明之来求志其墓。其继室,余表姐也,明之又尝从予游,不可辞”。陆九渊在给王谦仲的信中曾详尽地描述了贵溪应天山的美景及将其改称象山的经过:“乡人彭世昌新得一山,在信之贵溪西境,距敝庐两舍而近。”其实不只是地缘上相近,陆九渊亦与张天师家多有书信来往。如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字正应,去世时,陆为之撰写《挽张正应》。诗中说:“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阳阊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太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他对天师的行止,看来十分了然。而且,如果无亲友间的联系,断不会送写挽诗。在《陆九渊集》中尚存有《与张德清》的一封信。此信不长,抄录如下:

积年闻季悦、元忠诸友称道盛德。比岁屡得欵集,益有以信诸贤之言。又闻久有退居自养之举,尤切叹仰!近者忽又闻有不屑道士以淫侈不轨之事引诱小子健讼以相诬毁,深用不平。然在左右,正宜高举以遂初志。何必与此辈较胜负于流俗之中哉?流俗之所谓胜者,岂足为胜。流俗之所谓负者,岂足为负。左右平时与诸贤交游,当问道之胜负,不当问流俗之胜负。又闻季悦言德清其初浩然有引退之文,且又别求贤者以嗣其事。而盛族乃有“茅不可试火”之语。此可谓不胜俗陋鄙猥之言。切不宜以此等语亏损盛德。更愿深思,追还素志。他日同来象山顶头,共谈大道。此乃真天师,非俗天师也。

信中说“比岁屡得欵集”,且又以“真”“俗”天师相劝,可知陆张二人相得既深且久。

张德清何许人也?他是三十二代天师张正应(即张守真)的次子。因嗣教的老大张景渊于淳熙六年羽化(1179),而其子庆先尚幼,故代为署理教事长达11年。陆九渊敢有“真天师”与“俗天师”之判,且又乐邀张德清于象山顶头共谈大道,可见他应该在与张正应、张德清、张季悦的交往中对乃祖张继先的道德文章有所了解,否则不会以大道称之。反观陆与朱熹的书信往返,辨析问难,动辄千言,皆未提及“共谈大道”。可以想见,陆张二人于“大道”当有会心共鸣之处。以上是《心说》与“心学”的地缘与人缘。

“文”缘与“质”缘​

张继先的《心说》不长,为便于比较,也存录如下:

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观之,岂不大乎,岂不贵乎。然而轮迥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盖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恶,故有天堂地狱因果之报,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达人则不然也。故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万祸消灭。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者,越古今而不坏者是也。所谓妄者,一念才起者是也。庄子曰:既以为物矣,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在易也,其为大人乎。自兹以往,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譬如有发,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卧,勿使须臾离也。无何有之乡,华胥氏之国,吾其游焉。

大道至简,在张继先和陆九渊这里,他们共同认为:心、理、道、法是同一概念。文质十分相近。在立论及方法上皆直击人心。张继先说:“法即是心,心外无法。”陆说:“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张继先说:“夫心者,万法归宗。”陆九渊说:“心即理”,理充塞于宇宙,那么心就可以充塞于宇宙,所以陆九渊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这里联想张继先《心说》中:“我之本心,用之则弥满六虚”,“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象求”。心再强大,在心的超时空的能力上,陆与张的描述,简直就是同功同曲,而非异曲同功了。

陆九渊在象山讲学最反复强调的就是“发明本心”“正心诚意”,他要学子们把一颗强大的心找回来,立起来。“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本心若未发明,终然无益”。“此心之灵,此理之明,岂外铄哉?”人如果能把道德的主体“心”通过讲明、辩异、省察、剥落、存善、鞭策而使之强大起来,则为学处世做人,自然有了吞吐天地的根本。这与《心说》强调的本质又何其相似。陆反对皓首穷经,他说: “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至此,对心的宝贵,对心的认知,从陆九渊的心学中,我们仿佛看到张继先《心说》的影子,或者说受此“大道”的影响。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明代王阳明在《陆象山集序》中更加直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无论从地缘上、人缘上,以及《心说》与“心学”文质的语言表达及思想内容上,应该说他们之间有着某种承传与兴替。我无意于在《心说》与“心学”上划等号,只是想说张继先的《心说》在“心学”的发展与形成中当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有意味的是,正是在张继先道学的影响下,上清宫俨然形成了“仙人所都”,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门派的道士云集于此,修炼问道。全真派的金志扬、南宗始祖白玉蟾、李宗老等高道都曾汇聚于此。而从龙虎山上清宫走出的道士张留孙、吴全节、夏文咏,更是对道教正一派在全国各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以书画闻名的方从义、以测绘制作全国地图而名标史册的朱思本皆出自于龙虎山上清宫的各道院。而陆九渊的心学,则在贵溪演变而成立了象山书院,先后传承了八九百年。明代王阳明更使心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从而形成陆王心学。而以心学为本立功、立言、立世者更是史不胜书。及至今天,有西方学者更加明言“二十一世纪,将是心学的时代”。是的,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便有多大。心是我们一切力量的源泉。

(作者李寅生单位为龙虎山道教协会)
*因引文过多,故不一一注明出处。本文主要资料来自《天师府志》、《留侯天师世家宗谱》、《陆象山集》。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omen.net/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0月20日 20:19
下一篇 2019年10月26日 12:50

相关推荐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揭开几千年来修持的奥秘,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的原理,介绍正确的修定方法,解答气脉反应变化的问题,是学习静坐最权威的著作,是风行世界最畅销的一本书。” 千百年来,“长生不老”一直是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

    2025年1月18日
    07810
  • 以《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养生

    在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地生存下去已成为人们急切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于是,养生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认为养生不是简单的防病,而是治生,是指如何避免疾病痛苦,如何达到本元的完满智慧,如何获得长生快乐。自古以来,在养生方面孜孜不倦进行追求与探索的就是道教界。养生问题,其实就是道教性命双修的一个衍生物,修道、有道、得自然妙道才能长生久视。道教南宗紫阳真人在《悟…

    2024年3月30日
    03090
  •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

    此本道光6年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的《关圣帝君万应灵签》,这是一本关于解签的书,除释文外还有释义。内有插图一百多幅。 【关帝】是护法天神之一,被尊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和「玄灵高上帝」,民间则俗称关圣帝君或关帝,俗称关公。是世人崇拜的英雄,是保护人民的神祗,也是做生意之人必须信奉的武财神,保佑生意兴隆、招财进宝,香火兴盛、历久不衰。关帝即叁国时蜀国的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

    2022年10月13日
    08840
  • 中华传世养生药膳(共6卷)

    图书信息: 书名:中华传世养生药膳(共6卷)编著:罗增刚出版社:华龄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年1月标准书号:ISBN 7-80178-327-1/R·46 资源信息: 资源编号:HA001资源名称:中华传世养生药膳(共6卷)清晰度:一般文件格式:PDF资源大小:74.5MB发布日期:2025-02-03更新日期:2025-02-03 下载地址:

    2025年2月3日
    0470
  • 道教的洞天福地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面对日趋恶化的、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全球有识之士莫不殚精竭力以思考应对之良策。近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十分重视从人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寻有助于人类走出生态困境、重建失落家园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就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来说,人们注意到道家、道教及儒家观照自然世界所体现出的诸种环保思维。概而言之,这些思想原则有:整体、有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贵生尊生、万物平等的生命观,无为因任、不尚私…

    2023年12月2日
    03370
  • [E0076]南华真经注疏

    唐玄宗时追号庄周为 “南华真人”,所以《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此《南华真经注疏》集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和唐代成玄英的疏为一书。全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此内含清光绪时期遵义黎庶昌日本东京使署景宋刊(十卷)本及日本室町时期抄(三十三卷)本。 《庄子》(南华真经)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

    2022年1月6日
    07600
  • How Modern Cleanses Are an Ancient Daoist Tradition

    How Modern Cleanses Are an Ancient Daoist Tradition Liang Xingyang(Liang Xingyang is a senior Daoist priest and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hangan District Daoist Association. )​Health cleanses have…

    2019年6月2日
    06700
  • [E0016]道家养生功法集要

    本书分内分经典篇气功篇丹功篇,内中许多篇章都是以往从未披露过的。王西平1936年6月生。陕西户县人,大学毕业,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发表文艺理论,现当代作家作品、唐代文学研究论文50余篇,主要有《摄牧与牛李党争》等。出版了专著《杜牧评传》、《杜牧待美探索》。完成7《路遥评传》(全国哲社“八五”一般课题);主编了《道家养生功法集要》。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曾任陕西省现代文学学…

    2016年8月13日
    09130
  • [E0074]梦林玄解

    此《梦林玄解》是一本关于梦占的类书。题宋邵雍编撰,明陈士元增刪。内含梦原、梦论、梦禳各2卷,梦占23卷(含天象、地理、人物、形貌、政事、什物、栋宇、服饰、蕃彚、飞走、珍玩、文翰、名数部 )。此为本大致为明崇祯九年(1636)刊本。我国传统的梦占文化是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梦的研究成果,《梦林玄解》记录了明朝以前各朝各代的梦例,可谓中国古代梦的全书。何栋如在序中称这本类书原为葛洪所作,经过邵…

    2013年2月11日
    08340
  • [E0078]饮食书

    此《饮食书》是由明代宋公玉编著的一部食谱药膳著作。全书共六卷,将食物分为:谷尗(27 种)、肉食(19 种)、麟介(35 种)、瓜蔬(42 种)、果食(34 种)等类别,后附诸物(鸟兽鱼果)有毒解治之方。此为明末写刻刊本。 此书国内已无存,此本可能为孤本,其刊刻时间不详,可能在明末清初。 食疗是一种中医及印度医学等的固有医学概念,而现代医学则归类为替代医学。以日常饮食作滋补强身甚至医疗,研究食物对…

    2022年1月6日
    01.0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info@daomen.net

微信:LonghaveDL

QQ:97523900

微信公众号:大道之门

帮助中心 捐助本站 咸鱼店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