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探析

《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探析

王永会

金元以降,道教从唐、宋贵盛而渐至衰寂。又以金元异族统治、佛教禅宗的发展以及道教内丹术发展的影响,道教内部发生重大变革,渐趋分化,于是有太一、真大、全真诸派产生发展,道教于是又现中兴之象。其中对后世道教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当属全真道。
全真道的创始人为王 ,系京兆(今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更名为,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后人称之曰王重阳。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乃当地豪门。少学儒,金初曾应武举试,中甲科,后署职酒税吏。后观世事动荡,颇有怀才不遇之感,遂辞官弃家,遁入玄门,专事修道。初其行为狂放,自号”王害风” ,自云:”昔日庞居士,今日王害风。” 金正隆四年(1159),其自称在甘河镇酒肆中得遇二仙人传授金丹秘诀。于是在终南山南时村作墓穴居两年多,号为”活死人墓”。后迁居刘蒋村北寓水中坻。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自焚茅庵,狂舞火边。是晨自携铁罐一枚,东出潼关,沿途乞化,” 化行山东” 。终创建五教会(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 ,并收马钰( 号丹阳子) 、谭处端(号长真子) 、刘处玄(号长生子) 、丘处机(号长春子) 、王处一(号玉阳子) 、郝大通( 号广宁子) 、孙不二(号清净散人)为徒,即其后之” 全真七子” 、” 北七真”。四方求道受戒者接踵而至。全真道一时蔚为大观,成为时下道教之中流标帜。如元好问之所谓:”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 1 金大定九年(1169年) ,王重阳率马、谭、刘、丘西归,行至汴梁,病倒于旅舍。次年正月卒。后元世祖封其为” 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又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可谓名归实至。”希” 是希望。”微”是玄微奥妙。”衍”是玄衍。人有所希望和志愿,可以得到玄微奥妙并且使后裔玄衍万世,延长开展推广,自然安宁。
王重阳首创全真一派,不唯化行修道功果圆满,亦留下诸多著述,为全真定制,为后世学人行修指南,如《重阳立教十五论》、《金关玉锁诀》、《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重阳立教十五论》。此书仅有一卷,收于《道藏》2第32 册第153 、154页。书中主论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凡十五事,故题曰”十五论”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四说第十一论缺佚,此说有误,恐是其所据本子有缺漏所致)。
观其所论,涉及全真道创教时的教义、教制与修行,而全书仅一千七百余字,可谓言简而义丰。此论奠定了全真道立教成宗之基础,在道教史上地位殊重,因而很有研究之必要。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对其修道思想略作解析。
1 、修道之根本
王重阳所创道派以”全真” 名之,盖取其”全其本真”之意,即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不亏损玷污。其所谓” 本真” 者,即《重阳立教十五论》所言之”身中宝殿”。《重阳立教十五论》认为性即是神、命即是气,性命才是修行之根本,如其《混性命》论所云:”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同禽鸟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混性命》) 即是说性命于修道俱十分重要,不可偏废一方,性命方为修行之根本。又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尘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超三界》) ” 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 、” 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圣道》)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离凡世》)言其永生者性也、心也,非为凡身肉体。由此,《重阳立教十五论》扬弃传统道教的外丹烧炼与符箓祛除之术,师法唐末北宋以来钟吕内丹术与禅宗心性说,立全真道苦炼心性、性命双修之修道圭旨。
2 、修道之精神
道教向有慈悲仁爱、济世利人之优良传统。《道德经》云:”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赤松子中诫经》说:” 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 《太上感应篇》亦有言:” 百善当修,万善当行。”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 人欲地仙,当立行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三百善。”
更将行立善功为奉道、入道、修道乃至得道成仙之必须。《重阳立教十五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将此纳入其修道思想当中而立苦己利人之修道精神。此诚如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所说,王重阳”
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3
如论中有云: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字(疑为宇)
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士之活计。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功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盖造》) ”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圣道》) 意谓欲入圣道,须” 苦志多年” 以” 积功累行” 。其所言”功” 、”行”,当指各种为善之举,如论中所说之精学合药之道以” 活人之性命” 、不为” 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之恶。
全真道虽主张利人,但并非以人间善美而欲使人久住,而是作为了一种修行的方法与途径。它认为人世名利爵禄如过眼烟云,人身如裹血之皮囊,唯”一团脓”而已。故一切均不值得贪恋。入道之士不可不察,不可不生如此之心。此又成全真道之尚俭苦己之精神。这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多有反映。论中首条即为住庵,而庵非奢华之宫,仅为”遮形” 之物。最后又云离凡世者,非身也,实为性也,即心地。”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离凡世》) 意谓悟得本来自心者,身虽在凡世而心已入圣境。如此,俗世之毁诋贬损、清苦尘劳于吾又何加焉?
上述苦己利人作为一种修道精神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是一贯通蕴的,而这也正是全真道的修道精神。此若与王重阳之修道经历、化行手段结合而论则更为明了,不啻为此苦己利人之精神最好的诠释。
3 、修道之道
道亦有道可致。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立性命双修之圭旨、苦己利人之精神,这落实到实践层面,即为论中所述具体的修道之道。此又是一个次第法门,如他宗所言之资粮、前行与正行次第。然此所分并非绝然之分裂,或可视为论述方便而为。
(1)前行资粮:大凡道教之修道合丹,无不要求资粮具足,所谓时、地、财、侣、法俱得而后方有修有成,否则或为空论玄谈,或有修而空费时力,去成仙得道远矣。所以《重阳立教十五论》首重资粮,以为修道首须住庵,以之为修道之所,所谓:”凡出家者先须投庵” 。认为”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
但其所谓住庵又不是不动,而仅视这为修习之地,”住而安也” ,所谓:”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住庵》)
欲得” 一身依倚” 之庵,须得盖造而有,故论中又论庵之造作,云:”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字(疑为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士之活计。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功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盖造》) 意谓修道之庵不可着力侈费太过,堪可” 遮形” 而” 不犯日月” 即可,道在内修”身中宝殿”,最终又将其修行归于心性。道教重视自然生态之环保内蕴于中亦得彰显。合药,既为入道必备,亦为修道之门径。所谓”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合药》)
侣亦为修道所须,亦即所谓之道伴。道伴相合,于修道之助益不可限量,择侣不佳则损道招愆,《重阳立教十五论》对此颇为重视,专论合道伴之法曰:”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繁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而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瞲,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以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合道伴》)
因缘具足,无法可修,得道亦是镜花水月。而道之所得唯在求学,此又不出二门,即远涉山水,就教于明师;览经阅典,学之于先贤。故论中专有《云游》、《学书》二节,详论游历之道、学书之法。”
凡游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险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问道无厌,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论云游》) 而学书之道贵在”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 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学书》) 此外,入道前行还有前述行善修德等。
(2)正行:资粮具足而后有修,具体修行之法《重阳立教十五论》又有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养身之法等。论中对此论述,可谓简约精当。其论打坐云:”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便不名静坐。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打坐》) 论降心说:”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行住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为病患矣。”(《降心》) 论炼性云:”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刚多则折,锡多则卷,刚锡得中,则剑可矣。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炼性》) 论匹配五气云:”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下。”(《匹配五气》) 论养法身云:”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养法身》) 审其所论修道之法,俱以性命为根本,以中道通贯其中,堪为《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一大特质。
纵观以上所述,可见《重阳立教十五论》之修道思想主要宗承道教传统的钟吕内丹思想,又援引佛教禅宗思想理路,带有明显的禅宗印记,足见其修道思想之因革。而这也正是其思想特点所在。它体现了道教”虚融万物” 之真精神和道教勇于创新的生命力。
以上对《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修道思想作了简要探析,以期彰显古智、裨益同学、启发后学。因而不避谫陋而强为是说。其中疏谬实难免避,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注:
1. 元好问:《紫微观记》。
2.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3. 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673页。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aomen.net/2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2月17日 12:11
下一篇 2024年3月9日 11:33

相关推荐

  • 道教的洞天福地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面对日趋恶化的、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全球有识之士莫不殚精竭力以思考应对之良策。近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十分重视从人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寻有助于人类走出生态困境、重建失落家园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就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来说,人们注意到道家、道教及儒家观照自然世界所体现出的诸种环保思维。概而言之,这些思想原则有:整体、有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贵生尊生、万物平等的生命观,无为因任、不尚私…

    2023年12月2日
    03370
  • 道藏英文名的选择

    “道藏”翻译成英文应该是什么? 如何选择译法? 译法 推荐指数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Daoist Canon ⭐⭐⭐⭐⭐ 学术研究、正式文献 国际学界标准译法 Daozang ⭐⭐⭐⭐ 专业论文、术语精准性要求高时 需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加注解释 Daoist Scriptures ⭐⭐⭐ 大众科普、非正式语境 避免与单篇经典混淆 Taoist Canon ⭐⭐ 历史文献引用 注明拼音差异 Daois…

    2009年10月3日
    08320
  • [E0023]武备志.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武备志.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

    2019年11月23日
    07380
  • [E0047]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

    此《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是道教东华灵宝派科仪的集大成者,由宋末元初林灵真汇编,明代道士周思得重修集。全书共四十卷,编撰体例是每卷分门(共二十门),门下分品(约八十七品),品下分细目。其中还补充大量图像资料:符箓、灵旛宝盖等等。此为明宣德七年刊本。 注:此系列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框高 23.4 x 14.8厘米,十二行二六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此套现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如果你对符咒感兴趣…

    2019年5月29日
    08350
  • 道藏源流考

    《道藏源流考》,陈国符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对道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是学人研究道藏的梯航,是一部享誉国际的学术经典。本书初版于1949年,对三洞四辅经的渊源和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的纂修与镂板进行了考述,附有《引用传记提要》、《道藏札记》。1963年出版增订版,除了对上述内容有所增补外,又增入《道乐考略稿》、《南北朝天师道考稿》、《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诸附录。此次…

    2025年1月14日
    02760
  • The Daoism (Taoist) tradition

    Daoism is one of the main ‘religions’ of China. [You will often see this is as ‘Tao’, ‘Taoism’ using the older Wade-Giles spelling of Chinese, Dao is the modern pinyin spelling]. Dào 道 mea…

    2022年1月4日
    06360
  • 推荐一个国外网站——The Golden Elixir

    The Golden Elixir——Taoism and Taoist Alchemy www.goldenelixir.com

    2019年5月28日
    06560
  • 传统道教秘传养生功—揉脐养生功

    传统道教秘传养生功—揉脐养生功​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有一说,肚脐为玄牝之门。 肚脐连接着先天未知的一切,随出生才断了此联系。所以道教修行中有很多脉都是在探究和恢复那神秘的联系。“胎在母腹,脐连于胞,胎息随母。胎出母腹,脐带既剪,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脐干自落,如瓜脱蒂。故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

    2019年11月8日
    07770
  •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教,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12月3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17号公布了《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五部门联合制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办法》坚持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相统一,坚持维护信教公民合…

    2022年1月11日
    065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8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86号​ 《宗教事务条例》已经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李克强 2017年8月26日

    2017年8月26日
    0636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info@daomen.net

微信:LonghaveDL

QQ:97523900

微信公众号:大道之门

帮助中心 捐助本站 咸鱼店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